推開窄巷深處那扇雕花木門時,檐角銅鈴正隨著穿堂風(fēng)輕響。這間藏在青羊區(qū)老院里的傳統(tǒng)品茶館,青瓦灰墻爬滿爬山虎,木格窗欞漏進細碎天光,恍惚間以為誤入了某個民國文人的書齋。茶席上鋪著漿洗得發(fā)白的粗麻布,建水紫陶壺旁斜倚著竹制茶則,空氣中浮動著陳年普洱與老木頭混合的溫潤氣息。
茶藝師是位綰著發(fā)髻的川姑娘,指尖拈起茶匙的姿態(tài)如同拈著一瓣茉莉。"頭道洗茶要候湯三沸",她腕間銀鐲輕響,沸水注入紫砂壺的瞬間騰起白霧,茶葉在水中舒展如蝶翅。蓋碗茶"三起三落"的沖泡手法里,藏著蜀地特有的從容——注水時手腕懸如柳枝輕顫,刮沫時茶荷掃過碗沿如拂去塵埃,分茶時茶湯細若金絲,在白瓷杯里暈開琥珀色的漣漪。
先品的蒙頂黃芽自帶山野清氣,茶湯入口先是成都品茶工作室喝茶連戲13O媺殿扣88O7銅浩1OO2全城各區(qū)到店外賣都有微苦,轉(zhuǎn)瞬間回甘如蜜,喉間泛起蘭花香。茶過三巡換泡陳年六堡,茶氣裹挾著歲月沉淀的木質(zhì)香漫過舌尖,恍惚看見茶馬古道上的馬幫鈴聲,正從普洱山的晨霧中緩緩飄來。最驚艷是那道茉莉花茶,茶芽在蓋碗中"跳舞"的姿態(tài),竟與蜀繡屏風(fēng)上的纏枝蓮紋奇妙呼應(yīng)。
茶席間擺著幾件舊物:缺角的青花小碟盛著椒鹽花生,竹編茶籮里躺著曬干的桂花,墻上老照片里穿長衫的茶客正舉杯淺笑。臨窗的老茶桌留有深淺不一的杯痕,像時光刻下的年輪。有穿對襟衫的老者推門而入,熟稔地取下墻上掛著的老銅壺自斟自飲,茶沫沾在花白胡須上也不在意,與茶藝師相視一笑,便將市井煙火氣揉進了這方茶席。
暮色漫過天井時,紫砂壺已添了七次水。最后一道茶是本地的老蔭茶,粗陶碗里的茶湯琥珀色漸淡,卻愈發(fā)清冽回甘。茶室外傳來巷口小販的吆喝聲,與室內(nèi)的古琴聲交織成網(wǎng),忽然懂得成都人"坐茶鋪"的真諦——不是為解渴,而是要在蓋碗茶的氤氳熱氣里,把匆忙的日子泡得綿軟悠長。
離店時回頭望,木門上的銅環(huán)映著晚霞,將影子拉成長長的線。原來真正的成都味道,不在寬窄巷子的喧囂里,而在這碗茶湯里,在茶客眼角的細紋里,在時光與茶香交織的褶皺里,沉淀成最鮮活的城市記憶。

